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三種途徑傳染。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等體液中。
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是艾滋病最常見的傳播方式。病毒可通過陰道性交、肛交或口交傳播,其中肛交傳播風險最高。性行為過程中黏膜破損會增加感染概率。正確使用質量合格的安全套可有效降低傳播風險。存在多個性伴侶或性傳播疾病感染史的人群感染概率更高。
輸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導致感染。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血液傳播的主要方式。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yī)療器械、紋身或穿耳工具也可能傳播病毒。醫(yī)務人員發(fā)生職業(yè)暴露如針刺傷也存在感染風險。目前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輸血和使用一次性醫(yī)療器械已基本杜絕此類傳播。
感染HIV的孕婦可能在懷孕、分娩或哺乳過程中將病毒傳給胎兒或嬰兒。未經干預的母嬰傳播概率較高。通過規(guī)范的抗病毒治療、選擇剖宮產和人工喂養(yǎng)等措施,可將傳播概率降至極低水平。所有孕婦都應接受HIV篩查,早期發(fā)現(xiàn)可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唾液、淚液和汗液等體液病毒含量極低,一般不會造成傳播。深吻時如雙方口腔都有破損,理論上有傳播可能但實際案例罕見。共用牙刷或剃須刀可能通過微量血液傳播,應避免此類行為。蚊蟲叮咬不會傳播HIV病毒。
與HIV感染者日常接觸如握手、擁抱、共用餐具、同處一室等不會傳播病毒。游泳池、公共浴室等場所也不會造成傳播。正確認識傳播途徑有助于消除對感染者的歧視。發(fā)生高危行為后應及時進行HIV檢測,窗口期后檢測結果陰性可排除感染。
預防艾滋病需避免高危行為,使用安全套,不共用注射器,選擇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發(fā)生暴露后72小時內可使用阻斷藥物降低感染風險。定期檢測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和治療。艾滋病感染者通過規(guī)范治療可獲得與常人相近的壽命,應給予平等對待和社會支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強免疫力,降低并發(fā)癥風險。
145次瀏覽 2025-10-17
54次瀏覽 2025-10-17
101次瀏覽 2025-10-17
164次瀏覽 2025-10-17
89次瀏覽 2025-10-17
96次瀏覽 2025-10-17
113次瀏覽 2025-10-17
0次瀏覽 2025-10-17
150次瀏覽 2025-10-17
174次瀏覽 2025-03-21
97次瀏覽 2025-10-17
71次瀏覽 2025-10-17
86次瀏覽 2025-10-17
0次瀏覽 2025-10-17
99次瀏覽 2025-10-17
99次瀏覽 2025-10-17
75次瀏覽 2025-10-17
177次瀏覽 2025-10-17
130次瀏覽 2025-10-17
401次瀏覽 2024-09-25
277次瀏覽 2025-10-17
65次瀏覽 2025-10-17
308次瀏覽
670次瀏覽
231次瀏覽
219次瀏覽
275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