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可通過尿常規(guī)檢查、尿培養(yǎng)檢查、影像學檢查、血液檢查、膀胱鏡檢查等方式確診。尿路感染通常由細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泌尿系統(tǒng)結構異常、衛(wèi)生習慣不良等原因引起。
尿常規(guī)檢查是診斷尿路感染最基礎的檢查項目,通過檢測尿液中的白細胞、紅細胞、亞硝酸鹽等指標判斷是否存在感染。尿液中白細胞超過正常范圍提示可能存在炎癥反應,亞硝酸鹽陽性則常見于大腸埃希菌等革蘭陰性菌感染。尿常規(guī)檢查具有快速、便捷的特點,但無法明確具體致病菌種類。
尿培養(yǎng)檢查能明確致病菌種類及藥物敏感性,是確診尿路感染的金標準。通過采集清潔中段尿樣本進行細菌培養(yǎng),可鑒定出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等常見病原體。藥敏試驗結果能指導臨床選擇敏感抗生素,如頭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尿培養(yǎng)需要48-72小時出結果,采集時需注意避免污染。
超聲檢查或CT掃描適用于反復發(fā)作或復雜性尿路感染患者,可發(fā)現泌尿系統(tǒng)結石、腫瘤、畸形等潛在病因。超聲檢查無輻射且操作簡便,能清晰顯示腎臟、輸尿管、膀胱的形態(tài)結構。CT尿路造影對細小結石和尿路狹窄的診斷價值更高,但需注射造影劑且費用較高。
血常規(guī)檢查可評估感染嚴重程度,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提示全身炎癥反應。腎功能檢查能發(fā)現是否合并腎盂腎炎導致的肌酐升高,嚴重感染時可能出現降鈣素原等炎性標志物異常。對于發(fā)熱、腰痛的患者,血液檢查有助于判斷感染是否累及上尿路。
膀胱鏡檢查可直接觀察膀胱和尿道黏膜病變,適用于常規(guī)治療無效或懷疑存在膀胱腫瘤、間質性膀胱炎的患者。檢查時可同時取活檢進行病理診斷,但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可能引起尿痛、血尿等不適。通常在其他檢查無法明確病因時采用,需嚴格無菌操作避免醫(yī)源性感染。
確診尿路感染后需遵醫(yī)囑規(guī)范用藥,常用藥物包括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呋喃妥因腸溶片等。治療期間建議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和過度勞累。女性應注意會陰清潔,性生活后及時排尿。反復感染者可排查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必要時進行泌尿系統(tǒng)全面評估。出現發(fā)熱、腰痛等癥狀提示可能發(fā)生腎盂腎炎,需及時就醫(yī)。
577次瀏覽 2025-10-16
743次瀏覽 2023-08-28
878次瀏覽 2023-09-06
649次瀏覽 2025-10-16
800次瀏覽 2025-10-16
222次瀏覽 2025-10-16
110次瀏覽 2025-10-16
181次瀏覽 2025-10-16
203次瀏覽 2025-10-16
123次瀏覽 2025-10-16
946次瀏覽 2025-10-16
485次瀏覽 2025-10-16
273次瀏覽 2025-10-16
2006次瀏覽 2025-10-16
156次瀏覽 2025-10-16
1150次瀏覽 2025-10-16
247次瀏覽 2025-10-16
157次瀏覽 2025-10-16
391次瀏覽 2025-10-16
213次瀏覽 2025-10-16
420次瀏覽 2025-10-16
1190次瀏覽 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