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柯薩奇病毒A16型、腸道病毒71型等。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糞口途徑傳播等方式感染。
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是主要病原體。病毒通過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皰疹液、糞便等排出體外,健康人群接觸被污染的物品或環(huán)境后可能感染。典型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皰疹,可能伴隨發(fā)熱、食欲不振等癥狀。治療以對癥支持為主,可遵醫(yī)囑使用利巴韋林顆粒、干擾素α2b噴霧劑等抗病毒藥物。
與患者共用毛巾、玩具等物品易造成傳播。病毒可在物體表面存活數日,幼兒園、托兒所等兒童聚集場所易暴發(fā)流行?;純嚎赡艹霈F口腔疼痛拒食、手足皮疹等癥狀。家長需對患兒用品進行煮沸或含氯消毒,必要時使用康復新液漱口促進黏膜修復。
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可攜帶病毒。密閉空間內密切接觸者感染概率較高,潛伏期多為3-7天。發(fā)病初期可有低熱、咽痛等前驅癥狀,隨后出現特征性皮疹。保持室內通風,患兒應佩戴口罩,可配合使用開喉劍噴霧劑緩解咽部癥狀。
病毒通過糞便排出后污染水源或食物可導致傳播。衛(wèi)生條件較差的地區(qū)易通過該途徑感染,夏季和早秋為高發(fā)季節(jié)。除典型皮疹外,部分患兒可能出現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注意飯前便后洗手,必要時使用蒙脫石散等止瀉藥物。
嬰幼兒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更易感。3歲以下兒童發(fā)病率較高,少數可能出現腦炎、肺水腫等嚴重并發(fā)癥?;純盒韪綦x至癥狀消失后7天,加強營養(yǎng)攝入,重癥需住院治療并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等藥物。
預防手足口病需注意個人衛(wèi)生,勤洗手消毒。流行期間避免帶孩子去人群密集場所,玩具餐具定期煮沸消毒?;純簯蛹腋綦x,飲食以溫涼流質為主避免刺激口腔潰瘍。若出現持續(xù)高熱、精神差、肢體抖動等重癥表現,須立即就醫(yī)。托幼機構發(fā)現病例時應做好晨檢和物品消毒,防止疫情擴散。
219次瀏覽 2025-10-21
376次瀏覽 2025-10-21
294次瀏覽 2025-10-21
595次瀏覽 2025-10-21
194次瀏覽 2025-10-21
160次瀏覽 2025-10-21
385次瀏覽 2025-10-21
940次瀏覽 2025-10-21
385次瀏覽 2025-10-21
101次瀏覽 2025-10-21
395次瀏覽 2025-10-21
310次瀏覽 2025-10-21
878次瀏覽 2023-09-06
263次瀏覽 2025-03-21
334次瀏覽 2025-10-21
287次瀏覽 2025-10-21
753次瀏覽 2025-10-21
718次瀏覽 2025-10-21
2225次瀏覽 2025-10-21
448次瀏覽 2025-10-21
265次瀏覽 2025-10-21
446次瀏覽 2025-10-21
575次瀏覽
624次瀏覽
644次瀏覽
750次瀏覽
775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