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反復發(fā)熱可通過物理降溫、調整飲食、補充水分、使用藥物、就醫(yī)檢查等方式處理。反復發(fā)熱通常由感染性因素、免疫系統(tǒng)異常、環(huán)境溫度過高、脫水、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使用溫水擦拭兒童額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qū)域有助于散熱。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可能引起寒戰(zhàn)或皮膚刺激。體溫超過38.5攝氏度時可配合退熱貼輔助降溫,同時保持室內通風,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
發(fā)熱期間應提供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粥、面條、蔬菜泥等。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胃腸負擔,可適量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蘋果、梨。若出現嘔吐需暫停固體食物,少量多次喂食口服補液鹽溶液。
每2-3小時督促兒童飲用溫水或淡鹽水,每日飲水量較平日增加200-300毫升。觀察排尿次數和尿液顏色,若6小時無排尿或尿色深黃提示脫水。母乳喂養(yǎng)嬰兒需增加哺乳頻率,配方奶喂養(yǎng)者可適當稀釋奶粉濃度。
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可遵醫(yī)囑使用布洛芬混懸液、對乙酰氨基酚滴劑或小兒退熱栓。避免交替使用不同退熱藥,兩次用藥間隔不少于4-6小時。用藥后30分鐘復測體溫,若持續(xù)高熱或出現驚厥需立即就醫(yī)。
發(fā)熱超過72小時或伴隨皮疹、抽搐、意識模糊等癥狀時,需進行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等檢測。反復發(fā)熱可能與肺炎鏈球菌感染、泌尿系統(tǒng)感染、川崎病等疾病相關,必要時需進行胸片、尿培養(yǎng)等進一步檢查。
家長應每日記錄兒童體溫變化曲線,觀察伴隨癥狀如咳嗽、腹瀉等。保持居室濕度在50%-60%,避免過度包裹導致散熱困難?;謴推谥饾u增加活動量,保證充足睡眠。若發(fā)熱反復超過1周或伴有體重下降,需排查結核、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慢性病因。日常注意手衛(wèi)生,按時接種疫苗可預防部分感染性疾病。
0次瀏覽 2025-10-17
65次瀏覽 2025-10-17
676次瀏覽 2024-01-05
96次瀏覽 2025-10-17
92次瀏覽 2025-07-15
71次瀏覽 2025-10-17
145次瀏覽 2025-10-17
99次瀏覽 2025-10-17
164次瀏覽 2025-10-17
86次瀏覽 2025-10-17
89次瀏覽 2025-10-17
99次瀏覽 2025-10-17
113次瀏覽 2025-10-17
101次瀏覽 2025-10-17
97次瀏覽 2025-10-17
150次瀏覽 2025-10-17
277次瀏覽 2025-10-17
130次瀏覽 2025-10-17
54次瀏覽 2025-10-17
0次瀏覽 2025-10-17
177次瀏覽 2025-10-17
75次瀏覽 2025-10-17
187次瀏覽
214次瀏覽
202次瀏覽
367次瀏覽
220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