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止嘔、燥濕止瀉等功效,主要用于寒凝疼痛、肝胃氣逆、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病癥。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其有效成分包括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等生物堿,以及揮發(fā)油、檸檬苦素等物質。
吳茱萸性熱味辛,能溫通經脈、驅散寒邪,對寒凝氣滯引起的頭痛、脘腹冷痛、疝氣疼痛有緩解作用。常與生姜、人參配伍治療厥陰頭痛,或與小茴香、川楝子同用改善寒疝腹痛。現(xiàn)代研究表明其鎮(zhèn)痛作用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關。
吳茱萸可疏解肝郁、降逆止嘔,適用于肝胃不和導致的脅肋脹痛、噯氣吞酸。常配伍黃連制成左金丸治療肝火犯胃,或與柴胡、香附同用調理氣機。其揮發(fā)油成分能調節(jié)胃腸平滑肌收縮,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對于胃寒嘔吐、呃逆等癥狀,吳茱萸能溫胃散寒、和胃降逆。多與生姜、半夏配伍增強止嘔效果,如吳茱萸湯。實驗顯示其提取物可抑制胃腸蠕動亢進,減少5-羥色胺受體激活引發(fā)的嘔吐反應。
吳茱萸通過溫脾燥濕改善寒濕型泄瀉,常與補骨脂、肉豆蔻同用治療五更泄瀉。其鞣質成分可收斂腸黏膜,生物堿能抑制腸道致病菌生長,對輪狀病毒性腸炎也有輔助療效。
吳茱萸研末醋調敷臍可治療小兒口瘡流涎,與花椒等份泡酒外擦能緩解濕疹瘙癢?,F(xiàn)代將吳茱萸提取物制成貼劑用于高血壓輔助治療,其降壓機制與擴張外周血管有關。
使用吳茱萸需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孕婦慎用。常規(guī)煎服用量為1.5-4.5克,過量可能引起胸悶、心悸等不良反應。建議在中醫(yī)師指導下辨證使用,避免與降壓藥、抗凝藥同服。日常儲存應置陰涼干燥處,防止霉變蟲蛀。
0次瀏覽 2025-10-13
175次瀏覽 2025-10-13
457次瀏覽 2025-10-13
138次瀏覽 2025-10-13
92次瀏覽 2025-07-15
637次瀏覽 2025-10-13
218次瀏覽 2025-10-13
175次瀏覽 2025-10-13
64次瀏覽 2025-10-13
72次瀏覽 2025-10-13
112次瀏覽 2025-10-13
99次瀏覽 2025-10-13
147次瀏覽 2025-10-13
878次瀏覽 2023-09-06
304次瀏覽 2025-10-13
105次瀏覽 2025-10-13
0次瀏覽 2025-10-13
0次瀏覽 2025-10-13
373次瀏覽 2025-10-13
91次瀏覽 2025-10-13
248次瀏覽 2025-10-13
103次瀏覽 2025-10-13
573次瀏覽
323次瀏覽
337次瀏覽
296次瀏覽
237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