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可通過臨床癥狀檢查、耳鏡檢查、分泌物培養(yǎng)、影像學檢查、過敏原檢測等方式診斷。外耳道炎通常由細菌感染、真菌感染、過敏反應(yīng)、外傷刺激、耳道結(jié)構(gòu)異常等原因引起。
醫(yī)生會詢問患者是否有耳痛、耳癢、耳道分泌物增多、聽力下降等癥狀。外耳道炎患者通常表現(xiàn)為耳道紅腫、觸痛明顯,急性期可能出現(xiàn)黃色膿性分泌物。慢性患者可能出現(xiàn)耳道皮膚增厚、脫屑等癥狀。癥狀較輕時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局部藥物治療。
使用耳鏡可直接觀察耳道及鼓膜情況。典型表現(xiàn)包括耳道皮膚充血腫脹、分泌物附著,嚴重時可見耳道狹窄或閉塞。真菌性外耳道炎可見白色絨毛狀菌絲,細菌感染常見膿性分泌物。檢查時可配合使用鹽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等針對性藥物。
取耳道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可明確致病菌種類及敏感藥物。細菌性外耳道炎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病原體,真菌性以曲霉菌、念珠菌為主。根據(jù)培養(yǎng)結(jié)果可選擇敏感抗生素如環(huán)丙沙星滴耳液、克霉唑軟膏等治療。
對于反復發(fā)作或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顳骨CT檢查。這有助于判斷是否合并乳突炎、中耳炎等并發(fā)癥,或排除外耳道膽脂瘤、腫瘤等疾病。影像學顯示耳道軟組織腫脹但骨質(zhì)無破壞時,可繼續(xù)使用鹽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藥物治療。
對于懷疑過敏性外耳道炎的患者,可進行斑貼試驗等過敏原檢測。常見過敏原包括鎳金屬耳飾、洗發(fā)水、染發(fā)劑等。確診后需避免接觸過敏原,必要時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鈉滴眼液稀釋后滴耳或口服氯雷他定片抗過敏治療。
預防外耳道炎需保持耳道干燥清潔,游泳時可使用防水耳塞,避免頻繁掏耳。出現(xiàn)耳部不適時應(yīng)及時就醫(yī),不要自行使用棉簽清理或滴用不明藥物。飲食上注意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C等有助于皮膚黏膜修復的營養(yǎng)素,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日??蛇m當進行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力,但運動后要及時擦干耳部汗液。
105次瀏覽 2025-11-19
420次瀏覽 2025-11-19
371次瀏覽 2025-11-19
224次瀏覽 2025-11-19
174次瀏覽 2025-11-19
153次瀏覽 2025-11-19
207次瀏覽 2025-11-19
202次瀏覽 2025-11-19
0次瀏覽 2025-11-19
135次瀏覽 2025-11-19
0次瀏覽 2025-11-19
132次瀏覽 2025-11-19
176次瀏覽 2025-11-19
174次瀏覽 2025-03-21
178次瀏覽 2025-11-19
92次瀏覽 2025-07-15
363次瀏覽 2025-11-19
286次瀏覽 2025-11-19
181次瀏覽 2025-11-19
184次瀏覽 2025-11-19
0次瀏覽 2025-11-19
0次瀏覽 2025-11-19
718次瀏覽
815次瀏覽
861次瀏覽
917次瀏覽
1025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