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髓樣癌是一種起源于甲狀腺濾泡旁C細胞的神經內分泌惡性腫瘤,屬于甲狀腺癌中較為罕見的類型,約占甲狀腺癌的5%-10%。甲狀腺髓樣癌可分為散發(fā)性和家族性兩類,可能與RET基因突變、多發(fā)性內分泌腺瘤病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頸部無痛性腫塊、聲音嘶啞、腹瀉等癥狀。
甲狀腺髓樣癌的發(fā)病機制與甲狀腺濾泡旁C細胞異常增殖有關。C細胞具有分泌降鈣素的功能,當發(fā)生癌變時,降鈣素水平異常升高可作為診斷標志物。散發(fā)性甲狀腺髓樣癌多為單側發(fā)病,常見于40-60歲人群。家族性甲狀腺髓樣癌則與遺傳性RET基因突變相關,常表現(xiàn)為雙側甲狀腺受累,且可能合并其他內分泌腫瘤。典型癥狀包括頸部逐漸增大的腫塊,可能伴隨壓迫癥狀如吞咽困難或呼吸困難。部分患者因腫瘤分泌活性物質會出現(xiàn)頑固性腹瀉、面部潮紅等類癌綜合征表現(xiàn)。
甲狀腺髓樣癌的診斷需結合超聲檢查、細針穿刺活檢及血清降鈣素檢測。超聲下腫瘤多表現(xiàn)為低回聲結節(jié)伴微鈣化,細針穿刺可發(fā)現(xiàn)典型的淀粉樣物質沉積。血清降鈣素水平超過100pg/ml具有診斷意義,激發(fā)試驗可提高檢測敏感性。基因檢測對家族性病例尤為重要,可發(fā)現(xiàn)RET原癌基因突變。確診后需評估腫瘤范圍,頸部CT或MRI有助于判斷淋巴結轉移情況,PET-CT對遠處轉移檢測具有較高價值。
甲狀腺髓樣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需行全甲狀腺切除加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對側葉受累或淋巴結轉移者還需擴大清掃范圍。術后需終身服用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靶向藥物如凡德他尼、卡博替尼可用于晚期復發(fā)或轉移病例,能抑制RET基因異常激活。放射治療對骨轉移灶有姑息作用。定期監(jiān)測血清降鈣素和癌胚抗原水平有助于評估治療效果和復發(fā)風險。
甲狀腺髓樣癌的預后與診斷分期密切相關,早期病例10年生存率可達85%以上,但出現(xiàn)遠處轉移時預后較差。建議有甲狀腺癌家族史者進行RET基因篩查,確診患者應避免高鈣飲食以防刺激腫瘤生長。術后需每3-6個月復查甲狀腺功能及腫瘤標志物,每年進行頸部超聲檢查。保持規(guī)律作息、均衡營養(yǎng)攝入有助于維持免疫功能,出現(xiàn)持續(xù)性聲音嘶啞或骨骼疼痛應及時就醫(yī)排查復發(fā)可能。
54714次瀏覽
76694次播放 2021-05-10
51386次瀏覽
60781次瀏覽
67012次瀏覽
61088次瀏覽
50782次播放 2020-03-06
52747次播放 2020-03-06
64701次播放 2020-03-06
63977次播放 2020-01-17
155次瀏覽 2025-10-25
99次瀏覽 2025-10-25
80次瀏覽 2025-10-25
106次瀏覽 2025-10-25
248次瀏覽 2025-10-25
101次瀏覽 2025-10-25
235次瀏覽 2025-10-25
229次瀏覽 2025-10-25
205次瀏覽 2025-10-25
59次瀏覽 2025-10-25
743次瀏覽 2023-08-28
48次瀏覽 2025-10-25
0次瀏覽 2025-10-25
240次瀏覽 2025-10-25
67次瀏覽 2025-10-25
668次瀏覽 2025-10-25
110次瀏覽 2025-10-25
44次瀏覽 2025-10-25
59次瀏覽 2025-07-15
0次瀏覽 2025-10-25
389次瀏覽 2025-10-25
203次瀏覽 2025-10-25
391次瀏覽
577次瀏覽
663次瀏覽
652次瀏覽
785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