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腸鏡后肚子疼可能與腸鏡檢查刺激、腸道痙攣、腸道感染、腸穿孔、腸系膜損傷等因素有關。腸鏡檢查后輕微腹痛多為正?,F象,若疼痛持續(xù)或加重需警惕并發(fā)癥。
腸鏡檢查過程中,內鏡對腸壁的機械性摩擦和充氣擴張可能引發(fā)暫時性腹痛。這種疼痛通常輕微,表現為下腹隱痛或脹痛,檢查結束后1-2小時可自行緩解。可通過熱敷腹部、改變體位緩解不適。
檢查時氣體注入或器械操作可能誘發(fā)腸道平滑肌痙攣,表現為陣發(fā)性絞痛,可能伴隨腸鳴音亢進。痙攣性疼痛多在排氣排便后減輕,可遵醫(yī)囑使用山莨菪堿片或顛茄片等解痙藥物。
腸鏡消毒不徹底可能導致細菌感染,出現持續(xù)腹痛伴發(fā)熱、腹瀉等癥狀。感染性腹痛多發(fā)生在檢查后24-48小時,需進行大便常規(guī)檢查,確診后可遵醫(yī)囑使用諾氟沙星膠囊、蒙脫石散、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等藥物。
罕見情況下,腸鏡操作可能導致腸壁全層破裂,表現為突發(fā)劇烈腹痛伴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穿孔多發(fā)生在檢查后6小時內,需立即禁食并接受腹部CT檢查,嚴重者需行腸穿孔修補術。
內鏡牽拉可能造成腸系膜血管或神經損傷,引起定位不明確的鈍痛或牽扯痛,可能伴隨惡心嘔吐。損傷性疼痛持續(xù)時間較長,需通過腹部增強CT明確診斷,必要時行血管介入治療。
腸鏡檢查后應臥床休息2-4小時,24小時內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產氣食物。出現持續(xù)腹痛、便血、發(fā)熱等癥狀時,家長需立即陪同就醫(yī)。術后3天內避免劇烈運動,可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排氣,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以維持腸道功能。
376次瀏覽 2025-09-25
162次瀏覽 2025-09-25
205次瀏覽 2025-09-25
92次瀏覽 2025-09-25
262次瀏覽 2025-09-25
489次瀏覽 2025-09-25
156次瀏覽 2025-09-25
221次瀏覽 2025-09-25
296次瀏覽 2025-09-25
129次瀏覽 2025-09-25
827次瀏覽 2025-09-25
743次瀏覽 2023-08-28
270次瀏覽 2025-09-25
72次瀏覽 2025-09-25
101次瀏覽 2025-09-25
1424次瀏覽 2025-09-25
187次瀏覽 2025-07-15
771次瀏覽 2025-09-25
118次瀏覽 2025-09-25
1147次瀏覽 2025-09-25
133次瀏覽 2025-09-25
126次瀏覽 2025-09-25
201次瀏覽
302次瀏覽
228次瀏覽
292次瀏覽
248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