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腸癌是發(fā)生在肛管直腸的惡性腫瘤,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僅次于胃癌。直腸癌為腺癌,好發(fā)于直腸上段與乙狀結腸交界處。肛管癌原發(fā)于肛管皮膚,多為鱗狀細胞癌。肛門處瘡疤組織、濕疣、痔瘡等病變亦可誘發(fā)癌變。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后,青年人偶見。
一、臨床表現(xiàn)
1、排便習慣改變:為直腸癌常見的早期癥狀,表現(xiàn)為排便次數(shù)增多,便意頻繁,但無糞便排出。有時便秘,肛門內有墜脹感。
2、便血:為直腸癌早期癥狀,便血鮮紅或暗紅,量不多,常帶粘液,進一步發(fā)展,便膿、血、粘液,有特殊臭味。
3、大便變形:病變后期因腸腔狹窄,糞便少,形狀變細,變扁,并出現(xiàn)梗阻征,如腹脹、腹痛,腸鳴音亢進等。
4、轉移征象:癌腫轉移至肝,有肝腫大,黃疸;肛管癌有轉移者,在腹股溝可有淋巴結腫大;侵及骶骨神經(jīng)叢,在直腸內或仍骨部有劇烈持續(xù)性疼痛,并問下腹部、腰部或下肢放射;侵及膀胱尿道時有排尿不暢及疼痛,同時,患者有食欲不振。全身衰弱無力、貧血、消瘦等惡病質出現(xiàn)
5、檢查:指診可觸及肛內或腸壁上有硬結節(jié)性腫塊或潰瘍、腸腔常狹窄,指套上染有血、膿和粘液。
6、分期:按病程早晚分期:一期:病變局限于腸壁內;二期:病變侵入腸壁外;三期:伴有淋巴結轉移;四期:已有廣泛或遠處轉移。
二、實驗醫(yī)學
1、鏡檢及活體組織檢查: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不僅可直接觀察病變情況、而且,可以鉗取小塊組織作病檢,以明確疾病性質。
2、鋇劑灌腸,可見狹窄和鋇影殘缺
三、鑒別診斷
早期排便次數(shù)增多或便血,應與痢疾、腸炎、內痔出血等鑒別。直腸指診是最簡中的鑒別方法。指診觸到腫塊后,必須與炎性腫塊相鑒別,肛管癌性潰瘍應與肛瘺、濕疣等鑒別。做活體組織病理檢查時比較可靠的方法。
446次瀏覽 2025-10-21
385次瀏覽 2025-10-21
595次瀏覽 2025-10-21
2225次瀏覽 2025-10-21
878次瀏覽 2023-09-06
160次瀏覽 2025-10-21
334次瀏覽 2025-10-21
194次瀏覽 2025-10-21
294次瀏覽 2025-10-21
287次瀏覽 2025-10-21
395次瀏覽 2025-10-21
219次瀏覽 2025-10-21
718次瀏覽 2025-10-21
376次瀏覽 2025-10-21
310次瀏覽 2025-10-21
940次瀏覽 2025-10-21
101次瀏覽 2025-10-21
448次瀏覽 2025-10-21
265次瀏覽 2025-10-21
385次瀏覽 2025-10-21
59次瀏覽 2025-07-15
753次瀏覽 2025-10-21
173次瀏覽
475次瀏覽
471次瀏覽
763次瀏覽
814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