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煎煮中藥有助于發(fā)揮其最大藥效。在煎煮前應先浸泡中藥,質地疏松的藥材浸泡時間稍短一些,約為20-30分鐘,而質地堅硬、致密的藥材可浸泡50分鐘。而一些礦石類藥材浸泡的時間則更長。
我們知道,中藥在煎制的過程中有許多細節(jié)需要注意,比如在煎制中藥之前需要先將藥物用涼水浸泡,幫助藥材中的成分可以更好地析出。有些人認為藥物浸泡的時間越久越好,這是不正確的。那中藥浸泡多久比較好?
一、中藥浸泡多久比較好
中藥需要用涼水浸泡之后,其中的有效成分才能更好的析出,但要注意的是,藥材有些需要久浸,有些不宜久浸,比如像花、莖等質地較疏松的藥材浸泡的時間可相對短一些,只需要20-30分鐘左右即可。而果實、種子等質地堅硬、致密的藥材就需要浸泡較長時間,大約在50分鐘左右。還有一些礦石類藥物,浸泡時間更長。煎藥時應配合藥物的特性浸泡,才可以發(fā)揮最大藥效。
二、煎藥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1、煎藥前需浸泡:煎藥前應提前將藥物浸泡一會兒,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被析出,可以發(fā)揮最大藥效。
2、煎煮次數(shù):中藥一般需要煎煮兩次,可以更好地煎出藥物中的有效成分。
3、煎藥的溫度:煎藥時溫度要控制好,一般在藥物未沸騰之前先用武火,待煮沸之后則開始用文火。
4、煎煮時間:煎煮時間由藥物與疾病的性質決定,一般第一煎在沸騰之后計算,需要 20-30分鐘,第二煎則需要30-40分鐘。其中治療感冒類的藥物煎煮時間可適當縮短,而滋補類藥物的煎煮時間則可適當延長。
5、留取藥液量:即一劑中藥在兩次煎煮之后混合起來的量。成人一般為400-600毫升,分兩次一天內服完。兒童則為200-300毫升,分2-3次一天內服完。
6、服藥方法:治療腹瀉、腸炎、發(fā)熱、感冒等疾病的藥物應采用頻服的方法,大約每4小時服用一次,一次服用30-40毫升,待病愈之后改為一日服用2-3次,兒童服藥應以少量多次為好。
236次瀏覽 2025-10-07
489次瀏覽 2025-10-07
211次瀏覽 2025-10-07
0次瀏覽 2025-10-07
604次瀏覽 2025-10-07
187次瀏覽 2025-07-15
267次瀏覽 2025-10-07
263次瀏覽 2025-03-21
100次瀏覽 2025-10-07
522次瀏覽 2025-10-07
168次瀏覽 2025-10-07
407次瀏覽 2025-10-07
1198次瀏覽 2025-10-07
47次瀏覽 2025-10-07
551次瀏覽 2025-10-07
179次瀏覽 2025-10-07
761次瀏覽 2025-10-07
105次瀏覽 2025-10-07
181次瀏覽 2025-10-07
6803次瀏覽 2025-10-07
0次瀏覽 2025-10-07
296次瀏覽 2025-10-07
382次瀏覽
165次瀏覽
203次瀏覽
291次瀏覽
349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