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可通過避免誘因、冷敷緩解、口服抗組胺藥物、注射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等方式治療。蕁麻疹通常由過敏反應、感染、物理刺激、自身免疫異常、遺傳等因素引起。
蕁麻疹患者需遠離已知過敏原,如海鮮、花粉、塵螨等。物理性蕁麻疹應減少摩擦、壓力或溫度刺激。記錄飲食日記有助于識別特定食物誘因,常見致敏食物包括堅果、雞蛋、食品添加劑等。保持居住環(huán)境清潔通風,避免接觸寵物皮屑或霉菌。
使用涼毛巾冷敷瘙癢部位可收縮血管,減輕紅腫和灼熱感。每次冷敷10-15分鐘,間隔2小時重復。避免直接冰敷以防凍傷,皮膚破損處禁用。冷敷后涂抹無香料保濕霜保護皮膚屏障。該方法適用于急性發(fā)作期臨時緩解,對寒冷性蕁麻疹患者禁用。
第二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可阻斷組胺受體,緩解瘙癢和風團。慢性蕁麻疹需規(guī)律用藥4-6周,嗜睡副作用較第一代藥物明顯減輕。妊娠期患者可使用氯雷他定等相對安全藥物,兒童需選擇適合劑型如口服溶液。
嚴重血管性水腫或喉頭水腫時,需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或靜脈滴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短期使用可快速抑制炎癥反應,療程不超過5-7天。糖尿病患者使用期間需加強血糖監(jiān)測,長期應用可能引發(fā)庫欣綜合征等不良反應。
頑固性慢性蕁麻疹可考慮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通過中和IgE抗體改善癥狀。環(huán)孢素軟膠囊適用于自身免疫性蕁麻疹,需定期監(jiān)測肝腎功能。光療對部分日光性蕁麻疹有效,采用窄譜UVB照射每周2-3次。免疫治療需嚴格評估風險獲益比,療程通常持續(xù)3-6個月。
蕁麻疹患者應穿著寬松棉質(zhì)衣物,洗澡水溫不超過38℃。急性發(fā)作期避免劇烈運動,飲食選擇清淡易消化食物。保持規(guī)律作息,減少精神緊張等誘發(fā)因素。慢性患者建議每月復診評估療效,建立癥狀日記記錄發(fā)作頻率和誘因。出現(xiàn)呼吸困難、腹痛等全身癥狀需立即急診處理。
125次瀏覽 2025-10-24
84次瀏覽 2025-10-24
412次瀏覽 2025-10-24
149次瀏覽 2025-10-24
122次瀏覽 2025-10-24
153次瀏覽 2025-10-24
77次瀏覽 2025-10-24
571次瀏覽 2025-10-24
263次瀏覽 2025-03-21
401次瀏覽 2024-09-25
96次瀏覽 2025-10-24
105次瀏覽 2025-10-24
95次瀏覽 2025-10-24
97次瀏覽 2025-10-24
57次瀏覽 2025-10-24
469次瀏覽 2025-10-24
125次瀏覽 2025-10-24
87次瀏覽 2025-10-24
425次瀏覽 2025-10-24
150次瀏覽 2025-10-24
50次瀏覽 2025-10-24
163次瀏覽 2025-10-24
292次瀏覽
827次瀏覽
687次瀏覽
771次瀏覽
736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