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尿通淋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療疔瘡腫毒、乳癰、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熱淋澀痛等癥狀。蒲公英含有蒲公英素、膽堿、菊糖等活性成分,其根、葉均可入藥或食用。
蒲公英性寒味苦,能清除體內(nèi)熱毒,對熱毒壅滯引起的疔瘡、丹毒、咽喉腫痛有緩解作用。新鮮蒲公英搗碎外敷可治療皮膚化膿性感染,配伍金銀花、連翹等內(nèi)服可增強療效。脾胃虛寒者慎用。
蒲公英能疏通乳腺經(jīng)絡,緩解乳腺炎引起的紅腫熱痛。臨床常與夏枯草、浙貝母配伍治療乳癰初起。鮮葉搗爛外敷或煎湯熏洗對急性乳腺炎早期硬結(jié)有消散作用,化膿期需配合抗生素治療。
蒲公英含鉀鹽和蒲公英甾醇,能促進腎臟排尿功能,改善小便短赤、尿路灼熱等癥狀。與車前草、瞿麥配伍可增強治療尿路感染效果。長期過量服用可能導致電解質(zhì)紊亂,腎功能不全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蒲公英提取物能促進膽汁分泌,降低谷丙轉(zhuǎn)氨酶,對酒精性肝損傷和膽囊炎有輔助治療作用。常與茵陳、梔子配伍治療肝膽濕熱型黃疸。膽道梗阻患者禁用,可能誘發(fā)膽絞痛。
蒲公英多糖成分具有類胰島素作用,能改善胰島素抵抗。動物實驗顯示其提取物可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但人類臨床證據(jù)尚不充分,糖尿病患者不可替代降糖藥物使用。
新鮮蒲公英嫩葉可涼拌或做餡,每日食用量建議控制在50克以內(nèi)。根部烘焙后可代茶飲用,連續(xù)飲用不宜超過2周。采集野生蒲公英需避開污染區(qū)域,過敏體質(zhì)者首次食用應少量測試。服用華法林等抗凝藥物者需謹慎,可能增強藥物作用。出現(xiàn)腹瀉、胃痛等不良反應時應停用并咨詢醫(yī)師。
99次瀏覽 2025-10-17
164次瀏覽 2025-10-17
92次瀏覽 2025-07-15
150次瀏覽 2025-10-17
65次瀏覽 2025-10-17
130次瀏覽 2025-10-17
101次瀏覽 2025-10-17
0次瀏覽 2025-10-17
97次瀏覽 2025-10-17
99次瀏覽 2025-10-17
54次瀏覽 2025-10-17
277次瀏覽 2025-10-17
113次瀏覽 2025-10-17
96次瀏覽 2025-10-17
75次瀏覽 2025-10-17
145次瀏覽 2025-10-17
89次瀏覽 2025-10-17
177次瀏覽 2025-10-17
263次瀏覽 2025-03-21
71次瀏覽 2025-10-17
86次瀏覽 2025-10-17
0次瀏覽 2025-10-17
202次瀏覽
652次瀏覽
317次瀏覽
212次瀏覽
317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