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腳氣可選用苦參、黃柏、白鮮皮、地膚子、土茯苓等中藥。腳氣通常由真菌感染引起,表現(xiàn)為瘙癢、脫皮、水皰等癥狀,中藥可通過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發(fā)揮作用。
苦參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適用于腳氣伴滲出、糜爛者。其所含苦參堿能抑制真菌生長,可煎湯外洗或配伍其他藥物制成軟膏。使用苦參時(shí)需注意避免接觸眼睛,皮膚破損處慎用。常見劑型有苦參洗劑、苦參凝膠。
黃柏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對紅色毛癬菌等常見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適用于腳氣局部紅腫熱痛者,常與蒼術(shù)配伍增強(qiáng)療效??芍瞥牲S柏水煎液浸泡患處,或使用含黃柏成分的復(fù)方黃柏液涂劑、黃柏膠囊。
白鮮皮具有祛風(fēng)燥濕、清熱解毒作用,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適用于角化過度型腳氣,可緩解皮膚增厚、皸裂癥狀。多與地膚子配伍煎湯外洗,或制成白鮮皮酊劑外用。使用后可能出現(xiàn)輕微刺痛感,一般可自行緩解。
地膚子能利濕止癢、清熱解毒,對須癬毛癬菌等有抑制作用。適用于水皰型腳氣,可減少滲液、促進(jìn)水皰收斂。常與苦參、蛇床子配伍使用,劑型包括地膚子洗劑、地膚子軟膏。過敏體質(zhì)者使用前需做皮膚測試。
土茯苓可解毒除濕、通利關(guān)節(jié),對頑固性腳氣有輔助治療作用。適用于病程較長、反復(fù)發(fā)作的腳氣患者,能改善局部免疫功能。多配伍金銀花、蒲公英煎服,或制成土茯苓顆粒內(nèi)服。脾胃虛寒者應(yīng)減量使用。
中藥治療腳氣需堅(jiān)持使用1-2周,癥狀緩解后繼續(xù)用藥1周以防復(fù)發(fā)。治療期間保持足部干燥透氣,每日更換襪子并用沸水燙洗。避免與他人共用拖鞋、浴巾等物品,公共場所盡量不赤足行走。若出現(xiàn)皮膚潰爛、化膿等繼發(fā)感染癥狀,應(yīng)及時(shí)就醫(yī)聯(lián)合抗真菌西藥治療。
97次瀏覽 2025-10-17
676次瀏覽 2024-01-05
145次瀏覽 2025-10-17
65次瀏覽 2025-10-17
54次瀏覽 2025-10-17
743次瀏覽 2023-08-28
96次瀏覽 2025-10-17
99次瀏覽 2025-10-17
150次瀏覽 2025-10-17
0次瀏覽 2025-10-17
75次瀏覽 2025-10-17
99次瀏覽 2025-10-17
71次瀏覽 2025-10-17
177次瀏覽 2025-10-17
130次瀏覽 2025-10-17
277次瀏覽 2025-10-17
113次瀏覽 2025-10-17
101次瀏覽 2025-10-17
89次瀏覽 2025-10-17
164次瀏覽 2025-10-17
0次瀏覽 2025-10-17
86次瀏覽 2025-10-17
202次瀏覽
652次瀏覽
317次瀏覽
212次瀏覽
317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