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主要由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聚集桿菌、中間普氏菌、具核梭桿菌、齒垢密螺旋體等細菌引起。這些細菌在牙菌斑中繁殖,破壞牙周組織,導致牙齦炎、牙周炎等疾病。
牙齦卟啉單胞菌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能夠分泌膠原酶和蛋白酶,破壞牙周組織的膠原纖維和結締組織。該菌還能抑制宿主的免疫反應,導致炎癥持續(xù)發(fā)展。牙齦卟啉單胞菌常與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有關,是慢性牙周炎的重要病原體。
伴放線聚集桿菌具有較強的侵襲性,能夠侵入牙齦上皮細胞和結締組織,引發(fā)局部炎癥反應。該菌產(chǎn)生的白細胞毒素可破壞中性粒細胞,削弱宿主的防御能力。伴放線聚集桿菌多見于侵襲性牙周炎患者,與牙周組織的快速破壞密切相關。
中間普氏菌是一種厭氧革蘭陰性桿菌,能夠產(chǎn)生多種毒性物質(zhì),如脂肪酶和蛋白酶,破壞牙周組織。該菌常與其他牙周致病菌協(xié)同作用,加重炎癥反應。中間普氏菌在牙周炎活動期數(shù)量明顯增加,可作為疾病活動性的標志物。
具核梭桿菌能夠粘附于牙周組織表面,形成生物膜,保護其他致病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統(tǒng)的攻擊。該菌產(chǎn)生的內(nèi)毒素可刺激牙齦組織產(chǎn)生炎癥介質(zhì),導致牙周組織破壞。具核梭桿菌在牙周炎和牙齦炎患者中檢出率較高。
齒垢密螺旋體是一種螺旋形厭氧菌,能夠穿透牙齦上皮屏障,侵入深層組織。該菌產(chǎn)生的毒性物質(zhì)可導致組織壞死和牙周袋形成。齒垢密螺旋體在晚期牙周炎患者中數(shù)量顯著增加,與牙周組織的嚴重破壞有關。
預防牙周病需保持良好口腔衛(wèi)生,每日刷牙兩次并使用牙線清潔牙縫,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和潔牙。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降低患病風險。出現(xiàn)牙齦出血、腫脹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由專業(yè)牙醫(yī)評估并制定治療方案。均衡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鈣質(zhì),有助于維持牙周組織健康。
571次瀏覽 2025-10-24
95次瀏覽 2025-10-24
150次瀏覽 2025-10-24
163次瀏覽 2025-10-24
878次瀏覽 2023-09-06
50次瀏覽 2025-10-24
149次瀏覽 2025-10-24
125次瀏覽 2025-10-24
153次瀏覽 2025-10-24
263次瀏覽 2025-03-21
425次瀏覽 2025-10-24
57次瀏覽 2025-10-24
77次瀏覽 2025-10-24
96次瀏覽 2025-10-24
469次瀏覽 2025-10-24
105次瀏覽 2025-10-24
412次瀏覽 2025-10-24
84次瀏覽 2025-10-24
125次瀏覽 2025-10-24
122次瀏覽 2025-10-24
87次瀏覽 2025-10-24
97次瀏覽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