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通常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傳播途徑主要有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醫(yī)源性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體后可能導致急性或慢性肝炎,部分患者可能發(fā)展為肝硬化或肝癌。
攜帶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婦在分娩過程中可能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病毒可通過胎盤、產道或產后密切接觸傳播。新生兒感染后容易發(fā)展為慢性攜帶狀態(tài)。建議孕婦在孕期進行乙肝篩查,新生兒出生后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輸入未經嚴格篩查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能導致乙肝病毒感染。使用被病毒污染的醫(yī)療器械、注射器、紋身工具或共用剃須刀等也可能傳播病毒。醫(yī)療機構需嚴格執(zhí)行消毒規(guī)范,個人應避免與他人共用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
無防護的性行為可能傳播乙型肝炎病毒,病毒可通過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傳播。性伴侶越多感染風險越高。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傳播風險,建議高危人群定期進行乙肝篩查并接種疫苗。
重復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yī)療器械可能導致乙肝病毒傳播。牙科器械、內窺鏡、手術器械等若消毒不徹底可能成為傳播媒介。醫(yī)療機構應嚴格執(zhí)行消毒滅菌規(guī)范,患者就診時可主動詢問器械消毒情況。
家庭成員中若有乙肝病毒攜帶者,長期密切接觸可能通過破損的皮膚或黏膜傳播病毒。共用牙刷、毛巾等個人物品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建議家庭成員接種乙肝疫苗,避免共用可能接觸體液的物品。
預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乙肝疫苗,建議所有新生兒、醫(yī)務人員和高危人群接種。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個人衛(wèi)生,避免與他人共用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若懷疑感染應及時就醫(yī)檢查,確診后需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避免飲酒和濫用藥物,保持規(guī)律作息和均衡飲食有助于肝臟健康。慢性乙肝患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抗病毒治療,常用藥物包括恩替卡韋片、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等。
47次瀏覽 2025-10-07
267次瀏覽 2025-10-07
604次瀏覽 2025-10-07
1198次瀏覽 2025-10-07
296次瀏覽 2025-10-07
100次瀏覽 2025-10-07
0次瀏覽 2025-10-07
181次瀏覽 2025-10-07
761次瀏覽 2025-10-07
168次瀏覽 2025-10-07
0次瀏覽 2025-10-07
105次瀏覽 2025-10-07
263次瀏覽 2025-03-21
179次瀏覽 2025-10-07
489次瀏覽 2025-10-07
407次瀏覽 2025-10-07
522次瀏覽 2025-10-07
878次瀏覽 2023-09-06
551次瀏覽 2025-10-07
211次瀏覽 2025-10-07
236次瀏覽 2025-10-07
6803次瀏覽 2025-10-07
257次瀏覽
231次瀏覽
272次瀏覽
205次瀏覽
292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