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的檢查項目主要有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肌電圖檢查、關節(jié)鏡檢查等。筋膜炎可能與長期勞損、外傷、感染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局部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
體格檢查是筋膜炎的基礎檢查方式,醫(yī)生通過觸診和按壓患處,評估疼痛范圍、肌肉緊張度以及是否存在結節(jié)或條索狀硬塊。檢查時可能要求患者做特定動作以觀察功能受限程度,如肩周炎患者需完成外展、上舉等動作測試。體格檢查無須特殊設備,但需結合病史排除其他骨骼肌肉疾病。
超聲檢查可清晰顯示筋膜增厚、積液等病變,適用于淺表部位如足底筋膜炎。X線主要用于排除骨折或骨關節(jié)炎,對軟組織分辨率有限。磁共振成像能多平面顯示筋膜水腫、撕裂等細微改變,常用于脊柱或深部筋膜炎評估。影像學結果需與臨床表現(xiàn)結合分析。
血常規(guī)可判斷是否存在感染性筋膜炎,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升高提示細菌感染。類風濕因子和抗核抗體檢測用于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fā)的筋膜炎。尿酸檢測有助于鑒別痛風性筋膜炎癥。實驗室檢查對非感染性筋膜炎的診斷價值有限,多作為輔助手段。
肌電圖通過記錄肌肉電活動判斷神經(jīng)是否受壓,適用于合并肢體麻木或肌力下降的病例。檢查時將電極針插入肌肉,觀察靜息和收縮時的電位變化。若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傳導速度減慢或異常自發(fā)電位,可能提示筋膜炎癥累及周圍神經(jīng)。該檢查有創(chuàng)且操作復雜,通常不作為常規(guī)項目。
關節(jié)鏡可直接觀察關節(jié)周圍筋膜病變,適用于常規(guī)檢查無法確診的頑固性病例。術中可同時進行組織活檢或粘連松解治療,但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需嚴格掌握適應癥。術后存在感染、出血等風險,多用于準備手術干預的患者。
確診筋膜炎后應避免過度活動患處,急性期可冷敷緩解疼痛,慢性期建議熱敷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選擇軟底鞋或使用足弓墊可減輕足底筋膜負荷,睡眠時保持關節(jié)功能位有助于預防晨僵。若疼痛持續(xù)加重或出現(xiàn)發(fā)熱,須及時復查排除感染擴散。日??蛇M行適度拉伸訓練增強筋膜柔韌性,但需在康復師指導下循序漸進。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370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676次瀏覽 2024-01-05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0次瀏覽 2025-10-18
257次瀏覽
310次瀏覽
202次瀏覽
259次瀏覽
771次瀏覽